西元一九四二年七月十六日,法國巴黎發生猶太迫害事件,數以萬計的法國猶太人,在當時法國警察的協助下送往當時的冬季體育賽館,隨後送往奧許維茲集中營,再被送上天堂。那個突然其來的夜晚,警察將猶太人一一帶走,小女孩莎拉為了不讓弟弟也遭受捕捉,將他鎖在櫃子裡,並答應很快就會回來救他,沒料到自己將一去不回。西元二零零二年,一位嫁至法國家庭的美國媳婦茱莉亞,在上司指派撰寫「法國冬賽館六十周年」的專欄文章時,意外發現夫家位於巴黎的老家,曾是當時某猶太家庭自地球消失前的住處,充滿好奇心的女記者在調查此不可抹滅的歷史事件時,也將自己推向不可扭轉的堅強人生。
就像站在自家門前一樣,鎖上一切總是比較容易,試著在深夜裡找出位於包包深處的鑰匙開門,總是比較困難。在茱莉亞調查其老公寓住處的歷史時,她的丈夫貝德朗表現出一般現代人對悲慘歷史的冷漠,認為不需舊事重提、重揭傷疤;立場相異的夫妻也因事件牽扯家族史,而連接上導火線,更別提丈夫根本不需要妻子肚裡那未滿三個月的寶寶…
揭開紗布看傷口是嚇人的,也是勇敢的,茱莉亞的公公愛德華坦言小時候那突如其來的一天,永遠忘不了那終於被打開的櫃子裡,鎖著慘絕人寰的悲慘連結;為了與愛德華同樣的願望:「告訴莎拉,我們從未忘記過她」,不惜與丈夫對立以找出真相。在此同時,丈夫也忘不了她的情婦,此時的茱莉亞身心俱疲,最後不得不走出婚姻,也被迫走入櫃子裡的故事。
正如德國作家鈞特.葛拉斯在其回憶錄中所形容「回憶就像剝洋蔥。剝洋蔥的時候你一片片剝,過程總是讓人掉淚…」,尤其德國戰後的新世代,該如何面段戰後千夫所指的歷史錯誤,以及國家民族的自我認同與檢討?是眼不見為淨?椎心刺骨的流淚?還是勇於承擔並教育下一代不要再犯?
反觀我們台灣的複雜殖民史,我們對於國家意識、民族認同史的教育,似乎還不及對熱門樂團的深刻了解,徒留歷史在被鎖上的櫃子內,終難見天日。這本小說雖非真實故事,但小說中的悲慘歷史卻是不可改寫的人類愚行。期許自己能如朱麗亞般的勇敢堅定,即使後知後覺,也不要成為一個不知不覺,沒有歷史的現代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