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去吃早餐的時候,隨手拿起店裡的商業周刊:蘇花高,大建設,大崩壞!

  於是我很快地翻開雜誌,找到角落寫著90的那一頁,原來,蘇花高將經過17個生態敏感地區,包括野生動物棲息地、斷層帶、蘇澳冷泉等等,而且所費不貲,如果不蓋蘇花高的話,九百三十億元的經費可以讓政府補助全國中小學繳不起營養午餐的孩子一百年,若只有花東地區,更可補助一千一百年。

  翻到前面,則有中科附近高級住宅區的售屋廣告,彩色的頁面好似政府的話;有那麼多的工廠蓋在那邊,帶來的效益能有多高?能讓台中在國際上發光發熱是經濟泡沫還是環境汙染?也許我還小,只是自我有記憶以來,歷任台中市長好像沒有一個是讓我提到他會感到光榮的。

  今天的水果報刊登澳洲雪梨全面停止電力一小時的運動…政府一直說是台灣是國際化的國家,只是我們用什麼跟人家談「國際化」?污染還是貪污?

  有人說經濟學家不懂環保,我不苟同,雖然他們把環境污染擺在外部成本,但學過經濟的都知道,所謂的GDP無法衡量環境品質與社會福利,這代表的就是環境汙染的成本根本就不是用錢就可以衡量的,就算我們將環境擺在一旁,這期的商業週刊刊登了以下這段話:
  
  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林朝宗進一步質疑:「地質調查做得不夠,成本估算不精確,如何計算成本效益?」他舉永春隧道為例,當時開挖時,剛好碰到很深的崩塌地,隧道一直往下滑,光一條隧道,就多花了四十億元,不但增加成本,還延誤工期。

「國工局計算時,拚命將外部效益納入,卻不把環境污染損害及人潮車潮對景觀資源損害的外部成本計入,違反成本效益分析原則。」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指出,不能把觀光收入、工人消費也算作效益,因為觀光人潮來到花蓮,去宜蘭的就變少了。資源從甲轉到乙手中,整個社會的財富並沒有增加。

再以直接成本來看,這條經濟效益不及格的高速公路,更將拖垮財政。
「從經濟學觀點而言,大部分的土木建設專案,根本沒有實際需要。那些堤壩和橋樑,係政府所建,為政府而建,由公眾埋單。」——《犬與鬼》



  這是我第一次為學過歷史而有小小的感動,如歷史老師所說的,「歷史提供時間來驗證,而事實就存在於歷史中…」將來如果我有子孫,或者地球還撐得下去的話,我們將看到現在我們所種下的因,會長出怎樣面貌的果…。

  
「這是一條從太魯閣國家公園穿腸破肚的高速公路;這條路,全線通過17個『環境敏感區位』;這條路,經過斷層至少11條,是讓萬年水脈斷流的雪山隧道的兩倍;這條高速公路到底該不該建?這不如問:我們到底要選擇『工程永續」,還是『台灣永續」? 歷史,等著我們的答案。」
(摘自商業周刊)

  穿越十七個生態敏感區的蘇花高就要拍板定案,新莊人拆樂生換捷運,中科將讓台中揚名國際...07年4/1愚人節的台灣,生日快樂!

商業周刊第 1008 期(作者:陳雅玲)《大建設 大崩壞!》全文: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5303


------------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踢掉牙齒,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


──錄自加爾各答兒童之家希舒‧巴滿牆上的標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cro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